成果名称 《现代财富论》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2月第1版
出版单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现代财富论》是一部以财富的性质、结构、源泉,加快财富创造的体制、机制与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财富理论专著。全书共六章二十八节,主要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章 财富及其形式
第二章 现代社会财富的源泉
第三章 科技创新——现代财富创造的决定因素
第四章 知识生产——发达市场经济中新的生产形式
第五章 文化生产——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劳动及其价值创造功能
该书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分析阐述了现代财富结构的多样性质:①社会财富分为商品财富和非商品财富,社会财富结构具有多样性②高科技时代财富由物质财富、服务财富、精神财富和自然财富等组成,服务财富和精神财富成为社会总财富的主导形式③知识和科技密集型财富对传统财富替代的加强④对自然财富的维护和创新愈加成为财富生产的重要内容。
二,分析阐述了现代社会财富源泉的多样性:①高科技时代劳动仍是财富的始源②生产要素多维化使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科学力、管理力、环境(生态)力等成为社会财富源泉③科学力成为现代财富形成的主要动因。
三,分析阐述了当代最新的财富生产方式——高科技生产方式:①20世纪末以来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引起了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的新变化,高技术促成了现代财富创造和社会财富快速积累②发达商品经济时代,市场性经济体制和机制是推进技术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的主要力量③现代知识生产(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文化、精神生产)成为现代财富生产的重要内容。
四,分析阐述了现代文化生产的性质、特点与机制:①商品性文化产品及产品性文化产品成为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值的重要支柱②鉴于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内在矛盾,因此我国应实行政府主导和有规制的文化商品生产模式,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五,分析阐述了现代财富价值的形成机制:①在科技力成为使用财富形成主要杠杆和泉源的当代,劳动始终是财富价值的唯一泉源②创造知识密集性产品的科学劳动具有高价值创造力,智力劳动在现代财富价值创造中的功能被强化③社会主义所有制下的众多商品生产部门的从业人员均参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我国经济学界多年来着重于研讨价值理论问题,而研究财富理论的论著甚少。《现代财富论》超越了传统分析模式,深入研究了现代社会财富的性质、结构、源泉和加快财富创造的经济机制及规律,特别是对基于当代发达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创造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生产机制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论思考与探寻。这一研究为发展中国理论经济学开拓了新的视野, 填补了理论研究空白,对经济学理论建设起到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立足于高科技时代的新国富论”。该书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
一,专著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核心范畴并构建了一个科学的分析体系。全书以“现代财富”为核心范畴,阐释了“现代财富”概念的内涵规定性和外延的多样性:就性质而言,现代财富+商品性财富+产品性财富;就形式而言,现代财富=物质性(实物、非实物、流动性)+知识精神性;就源泉而言,现代财富=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科学力+管理力+环境(生态)力,进而全面探索了现代财富生产和分配的机制和规律,从而为推进中国经济丰裕化和共同富裕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阈。
二,就理论取向而言,《现代财富论》实现了对劳动价值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本书以马克思的多样性生产劳动抽象化、对象化为价值的广义的、全面的劳动价值理论运用于当代实际,解释了现代财富的内在的价值性,并提出了现代财富源泉多样性的全新命题,指出现代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多维化使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科学力、管理力、环境(生态)力等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从而极大地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三,本书对于当代最新的财富生产方式——高科技生产方式——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具体分析了关于生产工具革命、现代使用财富的创造、有效需求的扩大、企业组织的重构、信息技术与知识生产、信息技术与宏观调控等多个纬度的问题,由此完成了对高技术生产方式的全面、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四,本书对“现代文化生产”的性质、机制及其经济功能进行了原创性的经济学分析。以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为依托,以文化商品二重性(经济物品与社会意识)为逻辑起点,以文化产品的商品性与艺术意识性、社会性的矛盾为主线,对文化生产、文化力、意识性的强度、商品性文化生产、知识生产等进行了系统理论建构。
总的来说,本书立足我国加快人民财富增长,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本源和宗旨问题,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极富新意地探寻和阐释了社会主义新时期下现代财富创造的各种源泉,科学配置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和各种资源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以及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等重要问题,从而为深化经济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加快高科技发展以及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等重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见解,从而使该著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也必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3.研究方法
就理论方法而言,《现代财富论》的定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多元思维研究方法和思维创新方式,采用科学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等方法去认识现代财富并构建研究现代财富的理论体系。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现代财富论》自200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以来,在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分别以“探讨现代财富及其源泉的力作”、“现代财富多样化的探讨”、“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题,对该书做出高度评价;一批权威学术刊物如《经济学动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和一批知名经济学家如张卓元、卫兴华、赵人伟、黄范章、林凌等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以及学术成果的创新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该书被《中国学术年鉴》选编入“2005年度经济学科优秀著作”,获“2006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2005年4月学术界针对该书先后在北京、成都召开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南交大、四川省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从现代财富的始源、现代财富多样化、文化产业和文化生产、创造财富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高科技创新体系等视域展开研讨。专家学者指出,该书提出了区别于古典经济学范畴的新财富观,对在当代发达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创造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生产机制作了深入探讨,将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拓展出一个新视野、新领域。
2005年7月22日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现代财富论>述要》为题编发了《重要成果专报》,四川省委副书记陶武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少雄作了加强介绍和宣传的重要批示。随即,《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金融投资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四川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以新闻通稿、评论、专访等形式全面介绍和宣传了《现代财富论》的主要观点、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创新性等,在社科界以及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重大影响。
成果社会反映
评价情况:(1)《人民日报》:黄范章“探讨现代财富及其源泉的力作”2005年6月30日;(2)《北京日报》:卫兴华“现代财富的诸多新特征”2006年3月6日;《光明日报》:李义平“现代财富多样性的探讨”2005年4月5日;(3) (4)《经济日报》:“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2005年4月18日;(5)《四川日报》:“《现代财富论》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2005年8月19日;(6)《四川日报》:“社会主义财富理论的新探索”2005年9月5日;(7)《经济学动态》:张卓元“现代财富论评介”2005年第6期;(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杨继瑞“评《现代财富论》”2005年第7期;(9)《海派经济学》:丁任重,王雪苓“《现代财富论》评介”2006年1月版;(10)《四川日报》:杨继瑞,丁任重“现代财富观的创新思维”2005年9月26日;(11)《金融投资报》:“现代财富的定位者”2005年8月22日
转载情况:(1)《经济学家》:“现代文化生产”2005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5年第7期转载;(2)《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知识产品价值的形成与垄断价格”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5年第8期转载;(3)《经济学动态》:“现代财富的性质、源泉及其生产机制”2005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6年第2期转载;(4)《人民日报》:“文化与经济的互动”2005年4月1日;(5)《福建论坛》:“论现代知识生产”2005年第4期;(6)《绿色财富》:“自然财富”2005年第1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王世红,刘嗣明. 实现“十大对接” 加速融入进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 武汉学刊,2008,(4).
[2]文侃. 社会主义财富观论纲[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周小亮. 协调利益关系应走财富均衡增长之路[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4]徐崇荣. 论知识产品之文化要素的功能[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2).
[5]王世红,刘嗣明. 实现“十大对接” 加速融入进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 城市,2008,(8).
[6]黎雪源,王中兰. 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财富观的嬗变及原因探析[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7]蒋南平. “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进展[J]. 江汉论坛,2007,(2).
[8]苏志宏. 论蔡仪的社会主义文艺意识形态观[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杜跃平,王开盛. 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J]. 中国软科学,2007,(2).
[10]郭军,刘瀑,王承宗. 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背景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6,(5).
[11]张伟平. 要素制约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 桂海论丛,2006,(3).
[12]李义平. 资源逼迫与经济增长模式提升[J]. 中国工业经济,2005,(6).
[13]何频. 论文化力与区域经济发展[J].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05,(6).
[14]詹小琦.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财富观的构建[D]. 福建师范大学,2006.
[15]李慧. 财富观的伦理解读[D]. 安徽师范大学,2006.
[16]王开盛. 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激励机制研究[D]. 西北大学,2007.
[17]王海文. 服务利益论[D]. 复旦大学,2008.
[18]何频. 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D]. 四川大学,2007.
[19]杜黎明.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研究[D]. 四川大学,2007.
[20]王泽填. 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 厦门大学,2007.
[21]黄寰. 论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 四川大学,2006.
[22]张雄.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论纲[D]. 西南财经大学,2007.
[23]刘荣军. 财富、人与历史[D]. 复旦大学,2007.
[24]陈桢. 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问题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06.
[25]钟怀宇. 企业内部要素关系的理论分析[D]. 西南财经大学,2005.
[26]石邦宏. 拉弗曲线理论与教育改革[A]. 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
[27]刘富钊.技术创新科学导论 创新思维,创新品牌,创新水平[D].中国文史出版社 , 2005.
[28]黄寰.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29]李义平.来自市场经济的繁荣 论中国经济之发展[D].三联书店,2007.
[30]邓金堂.基于自主创新目标的国有高技术企业激励机制研究[D].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1]杨圣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2]杜昆仑.上市公司现代经济最富活力的微观基础[D].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33]周小亮等.深化体制改革中的利益兼容问题探索[D].商务印书馆,2007.
[34]陈桢.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 基于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视角下的分析[D].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
[35]吴德进,李国柱等.房地产泡沫:理论、预警与治理[D].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6]董建才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论[D].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成果获奖情况
2006年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