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科论坛 > 文章详情
创新社科发展 彰显中国气派
2022-06-02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

      哲学社会科学既是展现一个民族精神风貌与时代风采的一面旗帜,又是指引一个国家文明进步与历史发展的重要驱动。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下文简称《行动计划》)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中长期规划,指出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推进理论创新”,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了对话。

      弘扬传统,打造中国风格

      研究生李晴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构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大厦”,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基”。您认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应如何才能做到“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全面落实“挖掘历史”“立足中国”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首先,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定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又是我国能够在世界文化舞台中展现风采的“法宝”。历史之河奔流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碰撞出璀璨的思想火花;崇德向善的儒家文化、刚柔并济的道家文化、融入中华的佛家文化,烙刻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里。正如诗人流沙河的诗句所抒写:“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我们不能全盘接收西方理论之舶来品,更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评判我国的传统文化。其次,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研究,不断进行整理,并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的出版工作。五千多年的岁月冲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与传统文化。应于史海钩沉,挖掘传统文化典籍的“珍珠”,将其梳理总结、归纳分析,用文化之“线”将这些数量众多却又散落分布的“珍珠”串起来,才能更好地展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风采。第三,应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和优秀哲学社科作品的翻译与对外传播工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自信昂扬的姿态“走出去”,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中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创新发展,走出中国之路

      研究生李晴佳:《行动计划》指出,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对此,您如何看待?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特色、找准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一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应着眼实际、把握当代,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打通其下属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深度融合发展;同时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二是助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应结合我国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就曾指出,“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形成党的创新理论学术支撑体系”。三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方法创新,应借助科技手段,遵循学科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创新研究方法;优化服务管理,完善资源配置,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统筹推进高校智库建设,打造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之一,应合理利用已有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理论知识与方式方法,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