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调研项目启动会暨近代文学教材编写与教学研究论坛”在北京景明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高校文学教材和学科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主持。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宋亚云介绍了基地工作和调研项目,并汇报了训诂学的教材与课程建设调研现状,指出训诂学教材的建设也应注意与数字人文技术融合。
北京大学中文系预聘副教授李成晴介绍了基地2023年度重点项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材历史、现状及对策研究”现阶段的工作重点、阶段性成果及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即建设自主知识体系。
会议第二阶段,16个项目组分组依次发言。
文艺理论项目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嘉军以反思与超越反本质主义为学理考量,指出教材应体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注重中西交融,将理论性与应用性高度结合。
古代文论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兴陆指出,应把古代文论上升为中国文论,重视理论的阐释,应充分调研全国高校古代文论课程的开设情况,积极应对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创意写作项目组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吴俊强调了学术对于创意写作教材建设的引导,指出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创意写作的未来关联文学价值观和人文价值地位的认知。
古代汉语项目组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兆惠汇报了古代汉语教材编写历史与现状,指出古代汉语教材呈现出编排体例多样、知识结构不一的特点,内容仍有待优化。
语言学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秀芳提出教材建设的三项目标:与时俱进;注重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教材编写的结合;提供更适合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的多元资源。
现代汉语项目组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柯西钢指出,教材调研应坚持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相结合、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相结合、线上调研与线下访谈相结合,教材建设中需注重将语言资源研究、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
古文字学项目组专家、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传官指出,基地2024年度教育部规划项目“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材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将聚焦三个方面:20世纪以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材梳理、历时发展和阶段性特点、现状与对策。
对外汉语项目组代表、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陈小红介绍了对外汉语教材的分类和特点,强调了教材与教材之间的协调、教材建设与教师培训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现代文学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指出,调研组的初步构想是从启蒙的世纪、革命的世纪、现代的世纪与人民的世纪这四个维度重建20世纪文学史图景与历史叙述。
当代文学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指出,当代文学学科呈现出极大的张力,又面临传播媒介革命的挑战与大众文化主导的时代背景,这些都应在教材研究与编写中呈现与探讨。
古代文学项目组专家、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鲁小俊介绍了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年纪事”和“总目提要”,指出下阶段将扩充“中国古代文学教材资料库”,调研各高校相关教材使用情况,深化课程建设和教材编纂实践研究。
古典文献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玉才认为,古典文献学的教材编纂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古籍整理研究可以为数字人文发展提供基础,将充分调研现有教材与教学实践,深入讨论学科架构与教材编纂设想。
民间文学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指出,随着民间文学学科定位的日趋稳定,相关教材的编写和展示正逐步实现突破,在编写中应给予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充分的关注和融合。
比较文学项目组专家、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宋时磊指出,教材编写应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多元视角,坚持创新意识且与新文科建设保持一致,要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海外华文项目组专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张礼指出,在华文教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彰显的背景下,将注重搭建平台,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就教材编写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
民族院校语言文学项目组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钟进文指出,要在“铸牢”视域下积极吸收体现各民族对本民族的热爱、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彰显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高度认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优秀作品。
杜晓勤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基地调研项目的工作不仅关乎教材建设问题,更关乎学科建设反思以及课程体系优化,有助于探索新时代建立与建设中国原创性的学科自主的知识体系,完成教育部教材局、国家和人民赋予大家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