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性道德教育既是道德教育在元理论、方法论以及经验层面的一次重新设定,也是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关系性道德教育萌发于哲学前提的发展演进与实践需求的最新进展,着眼于理论史的考察,道德教育经历了服从宇宙秩序的德育观、确认理性权威的德育观、强化主体性的德育观、最后走向了消解实体的关系性德育观。[详细]
“师道”是我国传统教师文化的核心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师道研究主要回应了师道的概念和内涵、传统师道的思想与实践、近现代传统师道式微、现代师道重构四个焦点问题,在范围和内容上不断拓展,在研究内涵和视角上渐趋丰富。但是,当前师道研究也存在不少缺憾...[详细]
血气是引发人的意气、勇气这类情感的灵魂能量,它既不同于欲望也不同于理性。在古典教育看来,血气激发起来的灵魂的激愤热情与勇敢、正义、道德理想主义及公民友爱都有紧密的关系,另血气作为一种未经反思的灵魂热忱亦有其潜在的危险。[详细]
现代性伦理筹划是以伸张人的理性作为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理性内在性原则的彰显具有启蒙教育意义的同时,也导向了“启蒙的辩证法”的反面,造成内在四重德育困境:价值多元困境、主体性困境、统一性困境与结构性困境。现代性既突显人的道德自由又揭示道德的无根性和虚无性。[详细]
“制度育德”教育学立场初探主要局限于其“成人”立场、儿童立场、“过程”立场与“明日”立场的内涵探讨,留下了再探的理论空间。在立场深化上,“制度育德”坚守教育学立场需把握学生的可塑性原则、主动性要求原则、教育转化原则以及非等级性原则。[详细]
家庭政策是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家庭发展和社会稳定,内含道德价值。这种道德价值主要体现为家庭政策促使社会道德具体化和现实化,提供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促进社会治理,厚植道德建设的民生基础;增强执政合法性,夯实道德建设的政治基础;加强家庭教育功能,奠定道德建设的主体基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