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是党中央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完成新时代文化使命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方向。
《决定》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将“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凸显了哲学社会科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定理论自信,主动担当职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与武装。进入新时代,以更加坚定的理论自信奋进新征程,以更为自觉的理论自信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坚定自信。只有进一步学懂弄通、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才能担负起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时代使命与职责。
注重“两个结合”,锚定正确发展目标。“两个结合”体现了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取向。一方面,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国情、关注发展现实,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探寻中国之理,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另一方面,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中,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丰厚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思想文化建设不变向、不偏航,确保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党的二十大指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不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其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的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新要求,必须紧跟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时而新、与时俱进,焕发出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并进的蓬勃活力。
激发创造活力,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其深邃的含义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和新的理论生长点,形成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与内在动力。要在大胆吸收借鉴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果断摒弃那种不加分析地把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用西方话语体系裁剪中国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取向,从而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起来,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阐释、回答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让“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走入现实生活、生动实践和世界各地。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赋能社科研究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所在,也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的价值所在。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能够从总体上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赋能社科研究高质量发展。
加强原创研究,不断推出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原创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点、着力点。要把创新贯穿到哲学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的方方面面,将基本原理和理论创新统一起来,将理论研究与时代发展统一起来,将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现存问题的揭示统一起来,力争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在一些重大问题研究上取得突破,有效推进学术领域或学科的实质性发展。同时,要注重研究方法创新,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方法和工具,以精密的统计数据、深入的田野调查、严谨的逻辑论证等,积极探索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产出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
推动成果应用,着力建设服务决策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哲学社会科学不是在书斋中谈经论道、自娱自乐的学问,而是安邦治国、济世为民之学。没有高质量的成果应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要结合不断发展的形势和不断深入的实践,把新型智库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既要针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国际上焦点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也要针对重要思想理论观点、重要战略舆情与动向进行动态跟踪研究,及时收集编报,为决策提供借鉴参考,为实践提供对策指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尤其要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重大问题作为研究重点,把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关心的实际需求作为研究侧重,聚焦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需要,创新成果应用方式方法,多出有深度、有见地、有价值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以社科之智贡献社科之为。
完善管理体制,有效激发科研人才创造活力。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是保障,科研人才是关键。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解放科研生产力。一方面,要完善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的学科调整机制,同步优化人才培养规划与步骤。另一方面,要推进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普遍激励与特殊激励相贯通、目标导向与科学评估相吻合、激励鞭策与必要约束相协调的机制保障,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理论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在深入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让更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千里马”奔腾跃升,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
为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提供保障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为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同时也要求持续优化创新环境,为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把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置于“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战略高度,牢记“国之大者”,以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需求,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宣传、教育方面的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宣传舆论上把握方向,在理论研究上多出成果,在教育引导上注重实效。推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形成更大契合,不断展示思想和理论的力量,为实践发展的不断深入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坚持不断深化改革,为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营造环境支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良好的环境不可或缺。要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和力量所在,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和科研管理规律,从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组织方式、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等环节深化改革,为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特别要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实现均衡发展、如何完善资源要素配置、如何健全适应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服务体系、如何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学术研究自主权等实际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破解制约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注重能力提升,为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尤其是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推进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当下,更需要切实解决“本领恐慌”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努力提升研究能力,结合自身专业专长,深入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的论证、客观的分析、翔实的数据深入研究、科学分析实践成果背后蕴含的科学逻辑,不断把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成果,切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上展现新作为,在思想舆论宣传引领上展现亮点,在社科宣传普及上取得新成效,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水平。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