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会议资讯 > 会议动态 > 文章详情
教育部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媒介、路径、机制及其经验研究”举行第七期工作坊
2025-03-03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北京大学

      2025年2月28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邀请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前执行主任、现任科学顾问委员会荣誉主席米歇尔•布里(Michael Brie)作了题为“世界百年大变局中的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与生态”的学术讲座。该讲座也是教育部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媒介、路径、机制及其经验研究”系列工作坊的第七期。讲座由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庆治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琦博士作学术点评,来自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扬•图罗夫斯基、项目主任孙巍和校内外的30多名师生参加。

413d64985cb449d9a73d920af4e7f770

      讲座中,布里介绍了他在当代西方语境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理论范式的探索历程。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概念的拓展与时代革新必须借鉴运用辩证法,而矛盾分析法为我们今天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概念的理论意涵提供了重要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实现个人自由发展与促进公共利益福祉之间的张力是社会主义未来愿景和制度创建的关键点,而这也一直体现在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到后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之中。布里分享了德国冷战后结束后重新统一以来民众关于社会进步观念与政策认知的变化。他认为,事实证明,在经历了新自由主义思潮与政治的长期霸权或蹂躏之后,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并赞同古典社会主义的基本收入保障、社会平等、集体生活等理念价值,而这些理念价值应成为我们接下来重建与振兴社会主义政治的根基。布里结合其德文版著作《美丽中国》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及其国际传播。他强调,只要充分了解当代中国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态环境治理重大举措及其进展数据,就不得不信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如何做好全球层面上甚或社会主义政治视野下的国际传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挑战。一方面,中国与欧美之间在如何界定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上确实有着理念与思路上的差别;另一方面,迄今进步迅速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认知与应对如何讲成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故事”也需要作更多思考。

      在点评环节,刘琦认为,布里教授在当今西方语境下对社会主义概念、理论与政治所进行的溯源和反思同时具有重要的学术思想价值与研究方法论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公平与自由等基本价值及其实践取向在当代西方左翼政治理论与运动中的规约和形塑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语境下更好地思考和促进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郇庆治评论指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与一般原则的追问和反思是永恒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就像我们需要在一个更加宏阔的世界环境和历史文化语境下解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其实践一样,也需要在一个更加宏阔的世界环境和历史文化语境下解读中国的生态主义及其实践。换言之,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彰显的不仅是它同时包含着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维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还是努力在一个快速演进的世界环境和绵延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实现整个社会或文明的革新,因而是一种真正的辩证智慧。

      在互动环节,布里和参与讲座的师生就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态、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张力的质性特征、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的环境话语及“环境无产阶级”概念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