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论坛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研讨会”举行。本次论坛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活动之一,与会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对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展开研讨。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陈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主持。
林尚立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论断,经济学与实践联系紧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炼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新特点新规律,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学领域的学科建设更加完备、育人成效更加明显、研究阐释更加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中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教材,也是以教材建设推动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成果。林尚立指出,要紧扣思想之先,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紧扣育人之本,以完善育人体系打造拔尖创新人才;紧扣发展之要,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各方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矛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出版是“中国系列”教材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对推进中国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具有先导示范作用,为培养中国经济学优秀人才打下厚实基础。回顾总结教材编写的做法和经验,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主动担当、认真履责是前提,主编和编写团队定位准确、研究深入、全力以赴是关键,出版社严格编校、力求“零差错”是基础,专家审核、各方把关是保证。她表示,高校要深化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推动原创性教材及时全面融入课程体系;要稳步推进教材使用,把教材使用与师资队伍培训结合起来,加强配套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听取广大师生意见,结合中央最新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最新发展不断修订完善,实现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与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协同推进。下一步,教育部教材局将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一年布局、三年成型、六年成势”的要求,加快推进中国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力争实现2030年建成中国自主教材体系的总目标。
武世兴表示,党中央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中首部出版的教材,对于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教材的推广使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加强课程建设,开足开好教材相关课程,把教材作为基础中的基础,把课程作为必修中的必修,打造一批经济学专业的“金课”;建强教学团队,用好虚拟教研室、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有组织地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教研、集中培训等,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强化学生实践,打造一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一流实践项目,牵引高等教育改革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为先”,引领形成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推动文科教育“脱虚向实、向实而新”;推进数字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领经济学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深入探索以数字技术赋能经济学人才培养,推动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与经济学科专业双向互促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一级教授刘伟,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黄泰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李永强分别以“扎实科学推进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从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大思路”“赓续血脉,发挥优势,做好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刘伟表示,新时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探索获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以自主知识体系为基础的“中国系列”经济学教材建设、中国经济学相关学科的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相关专题的研究等,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系列”经济学教材是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国系列”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出版,使中国经济学这一概念、范畴和体系,逐步成为被普遍承认和关注的命题。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要的是要做到把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想性与逻辑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科学性与阶级性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而在回应这一伟大历史实践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也必然能够形成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黄泰岩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版是11本系列教材的首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标准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版是多方打磨的结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理论体系的角度,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突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属性,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释原理、构建理论。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突出了制度主线,讨论制度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以制度为主线构建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成了系统集成,将已有实践中形成的成熟理论进行了整合。未来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把握研究对象和研究假设,形成核心范畴。
李永强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新的示范工程,是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高水平原创成果。教材编写过程中,出版社统筹各方资源对教材进行打磨修改。构建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的价值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长期工程,未来出版社会进一步加强实践,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谢富胜主持。
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四川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丁任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孟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辉,中国人民大学崇实书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邱海平,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主任方敏分别以“经济学知识体系发展的逻辑及对中国的启示”“论重构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化的新成果”“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历史逻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属性的思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于春海、中国人民大学教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谭松涛主持。
当天下午,四个平行论坛同步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中国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